焦點訊息

2024-10-23

為什麼會發燒?發燒時,一定要吃退燒藥嗎?

      發燒時,除了身體不舒服,也有人擔心會持續發燒延誤病情,常會至藥局經藥師或藥劑生指示購買退燒藥品。疫情後,退燒藥似乎也成了家庭常備藥品,但是,為什麼會發燒?當發燒症狀出現時,就要吃退燒藥品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方文輝醫師,為大家說明發燒的正確處理方式及用藥注意事項。
 
 

發燒原因—外部感染或體內發炎
      方文輝醫師說明,人體會發燒主要是因為外來的病原體感染(如病毒、細菌),也有部分原因是體內異常的細胞導致發炎反應(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這兩種情況都會促使我們的免疫細胞釋放細胞激素,當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接收到細胞激素的訊息後,就會升高體溫。
 
      當體溫升高後,會加速血液循環,可以促使免疫細胞更快速處理病原菌,也會讓病原體複製的速度變慢,整體看來,敵消我長,有助身體復原。但如果是體內異常免疫現象導致發炎而造成的發燒,反而是不好的反應,得要多注意。
 
      方醫師指出,發燒時若伴隨有其他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筋骨酸痛、疲累等症狀,多半是病原體感染,此時發燒是身體啟動自救模式,目的在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不必急著吃退燒藥,但是如有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胃口變差等導致身體虛弱的狀況出現,可以採取多補充水分跟電解質、洗溫水澡等方式,適時地降溫且讓身體處在較舒服的狀態以保有抵抗力,而成人若耳溫超過39.5℃,則可考慮服用退燒藥物。
 
      孩童因為下視丘發育尚未完成,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很容易有燒過頭的情形,方醫師提醒照顧者,要更注意其體溫的變化,若39° C以上的高溫持續十幾分鐘至半小時,就要積極退燒。食藥署也提醒,除了用藥外,民眾也可泡溫水,幫助血管擴張,有助散熱降溫。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