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學堂

食品抗性澱粉
2019-04-29
澱粉的種類 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澱粉也分不同種類,它們的作用和功能大不相同。主要的可分3類: 1.支鏈澱粉(Amylopectin),是天然澱粉的兩種主要高分子化合物之一。從結構上來講,支鏈澱粉是一個具有樹枝形分支結構的多糖,水解速度快,可迅速提供人體熱量。天然植物所含的澱粉約有80%是為支鏈澱粉。   2.直鏈澱粉(Amylose),含有更少的水分子,纏繞更緊,其水解消化作用比支鏈澱粉緩慢,天然植物所含的澱粉中有約20%的澱粉是直鏈澱粉。   3.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為無法被健康的小腸所消化吸收的澱粉,直到移動到大腸、結腸部分才被該處的菌叢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形成類似膳食纖維的功能,其實在食物中很容易攝取到,但量並不多,約只占1.65%。   「抗性澱粉」熱量比較少! 抗性澱粉性質類似膳食纖維,大家都知道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但是又不會產生熱量,原因是人體無法消化這類的纖維,但膳食纖維吸水後會膨脹,可以讓胃部感覺飽足,又能刺激腸道蠕動,更重要的是,它是腸道益生菌的食物,可以幫助腸道維持健康。   抗性澱粉可以分成4種類型,前3類在日常食物中十分常見: 第1類是因為食物中的澱粉包覆在食物基質中,受到蛋白質成分的遮蔽,所以無法接觸到澱粉消化酵素,如未加工的全穀類、豆類、種子類中;   第2類則是沒有糊化的澱粉。因為結構較為緻密與部分結晶結構,因此可以抵抗酶解,如生馬鈴薯、青色香蕉等,多數此類抗性澱粉口感粗澀難以入口。此類澱粉還有一個特性是只要煮熟或成熟後,就會損失大部分的抗性澱粉。   第3種則是回凝澱粉,是指澱粉經過加熱、冷卻之後產生變化(直鏈與支鏈澱粉間氫鍵增加,產生結晶化的構造),呈現抗性澱粉的狀態,就像是放冷的米飯、烤熟又放冷的麵包等;澱粉重複加熱、冷卻次數越多時產生抗性澱粉就越多。   第4類在自然中不存在,都是經由化學的反應製造出來,因為結構改變,所以人體較不容易吸收。   抗性澱粉的好處 ★減少便秘,使腸道好菌增加。 ★抗性澱粉具有水溶性纖維的特性,提供大腸中發酵箘(益生箘)營養,並且促進大腸蠕動,較不容易產生便秘。 ★可以排出身體內的膽固醇 ★具有與水溶性纖維的特性,在消化過程中,抗性澱粉在十二指腸中與膽汁結合,而膽汁在迴腸中無法被回收,膽汁連同抗性澱粉一起被帶到大腸並且排出體外。由於膽汁是膽固醇製造而成,排出膽汁身體必須使用膽固醇來製造膽汁,因此體內的膽固醇降低。 抗性澱粉的建議攝取量並未獲得定論,為了獲得腸道相關的健康效益,建議每天攝取18~20克抗性澱粉較佳。   抗性澱粉的優質來源 以下舉例幾項抗性澱粉的優質來源說明,其實還有更多的食物都有含有抗性澱粉,如地瓜、燕麥、玉米、黑豆、豌豆等,都可選擇作為優質抗性澱粉的來源。 ◎糙米 糙米含豐富維他命B群,膳食纖維含量高,抗性澱粉也比白米高。一碗白米飯含2.16克抗性澱粉,同等份量的糙米飯卻有3.06克。   ◎紫薯 很多人以為紫薯即是紫心番薯,其實前者是甘薯類(sweet potato),後者是番薯類(yam)。雖然100克紫薯和普通番薯的抗性澱粉含量都大約是4克,但紫心番薯熱量是110卡路里,紫薯只有80卡路里;而紫薯的維他命A含量也比紫心番薯高約100倍!    ◎馬鈴薯 馬鈴薯熱量不高,還很營養。帶皮的馬鈴薯含多種維生素和類黃酮、檞皮素等植化素,有助心臟健康、降血壓、提升免疫力、防癌。若僅是鹽烤或清蒸馬鈴薯,則一份100克的馬鈴薯塊,熱量才80卡。 特別提醒,馬鈴薯發芽時,所含的茄鹼會增加5~6倍,而且茄鹼有熱穩定性,即使烹煮也難以破壞毒性, 若吃到可能導致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中毒症狀。  因此,當家中的馬鈴薯發芽了,還是建議整顆丟掉,不要只將發芽部分挖除。   ◎隔夜飯、麵包 隔夜飯、壽司醋飯或麵包都屬於前面有提到的回凝澱粉的類型。煮好半碗的白飯抗性澱粉含量約為0.6克,糙米是3克。但白飯放冷後,抗性澱粉可回升至約0.95克。   抗性澱粉的另一面 1.天然食物中的抗性澱粉多含量不會超過5%,比例不高。想要多攝食抗性澱粉的同時也會吃入其他澱粉,對於想要控制體重的人來說,仍要注意攝取的量。 2.抗性澱粉被腸道內的益生菌發酵,過程中會產生氣體。可能導致脹氣、放屁等問題。 3.過量攝取難消化的抗性澱粉可能引致食慾不振,長期持續或會造成營養不良的問題。 4.腸胃功能差、體質虛弱的人、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以及孕婦等族群建議不適合使用抗性澱粉來實施控制體重。
代謝症候群糖尿病患控制血壓血脂小撇步
2015-07-02
日前剛公布的99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結果出爐,糖尿病排行第五位。過去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的控制外,血壓及血脂的維持也是相當重要,上述三項指標,有任何一項未達標準,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及足部病變等併發症發生率,較一般人高出2~3倍,若三項條件都未達標準時,併發症發生率,較一般人8~27倍。 糖尿病控制 項目 標準 血糖 ● 空腹血糖值 <100毫克/公升、飯後2小時內血糖值 <140毫克/公升,60歲以上,或因藥物控制不良等常有低血糖問題者,放寬為空腹<150毫克/公升、飯後2小時內<200毫克/公升。 ● 糖化血色素<6.5%,60歲以上或常有低血壓問題者<7.5% 血壓  收縮壓/舒張壓<130/80毫米汞柱 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毫克/公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男性>40毫克/公升、女性>50毫克/公升              糖尿病患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小撇步 食物營養標示         糖尿病友應需要重視平日飲食熱量,所以需養成參閱食物營養標示及計算攝取食物的熱量及營養成分。食物營養標示內容的營養成分通常分為二大類: (1) 熱量來源;(2) 非熱量來源。   熱量來源 非熱量來源 種類  醣類、蛋白質、脂肪  鈉、鈣、鐵、鉀… 熱量  醣類及蛋白質每克產生4大卡  脂肪每克產生9大卡  調節生理機能,不會產生熱量                 由於碳水化合物藉由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直接影響血糖的高低,因此糖尿病友在閱讀營養標示重點應在碳水化合物。每1份的醣類相當於15克的碳水化合物(約1/4碗飯或1粒拳頭大小水果),因此可以換算吃進多少的食物,轉換成碳水化合物含量,取代正餐或點心中等量的醣類,以利維持總醣類量攝取,血糖才能穩定。再者要注意脂肪含量,當脂肪過多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所以應以低脂產品為最佳選擇,並且每日烹調用油建議控制在30cc內,所以可以用這個標準評估該食物,。         所以可以此量來評估該食物佔掉多少油量,並減少飲食中油脂的攝取。最後要看標示內容中的蛋白質及鈉量,蛋白質影響血糖不明顯,但針對腎病變需限制蛋白質攝取的個案,則需仔細計算後再食用,每吃7公克蛋白質需扣掉飲食中1兩(份)的蛋白質類食物(豆魚肉蛋類)。至於鈉量,建議每日總攝取量應小於2400毫克,所以應避免鈉含量高的食物,以免血壓升高、水腫。         有些食物會標示纖維含量,因纖維具有穩定血糖的功能,因此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也較佳。         最後提醒大家,在閱讀營養標示時要注意標示的單位,有的包裝以100公克或100cc為單位來標示;有的以每份來標示,至於每份含多少重量、多少包、片、個…需仔細算一下,不要看錯單位而估算錯誤哦!
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簡介-您是否罹患糖尿病卻渾然不知
2015-07-02
糖尿病這個21世紀人類文明病的代名詞,根據英國雜誌「刺胳針」報導,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由1980年1億5300萬人,至2008年已成長至3億4700萬人,近30年成長率超過一倍,由此可見,未來糖尿病患者將持續增加。         究竟什麼是糖尿病?雖然在報章及電子媒體中經常聽見,但民眾還是對它還是相當陌生。是因為糖吃太多造成的嗎?血糖多高才是罹患糖尿病呢?         其實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西元前1500年埃及就有紀載「多尿」症狀,而西元二世紀才由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使用拉丁文Diabetes意指多尿,直到西元17-18世紀研究發現患者的血液和尿液皆有醣分,並推斷尿液中的醣分來自血液,於是利用拉丁文Mellitus表示「甜的」,因此也確立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一詞。 近代醫學界已發現造成糖尿病的主因有兩點:     (1) 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     (2) 體細胞對於胰島素敏感度下降         胰島素是體內調控血中葡萄糖濃度最重要的荷爾蒙,因此糖尿病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血糖會高於正常人。然而長期血糖濃度過高容易造成血管功能障礙,導致心血管疾病。另外胰島素對於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及利用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生長發育不良症狀。         您知道判斷糖尿病標準為何?糖尿病的最主要特徵是「頻尿」及「糖尿」,但並非所有患者皆有此特徵。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濃度過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等多種併發症,目前醫界以空腹血糖值超過126亳克/分升(mg/dl);餐後二小時血糖值超過200亳克/分升(mg/dl);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6%,等三項指標為標準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然而正常人尿液中出現糖份,需要血糖濃度超過180亳克/分升,因此若認為尿中沒有糖分就不是糖尿病是錯誤的觀念。   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之飲食原則   飲食要素 建議 熱量 以達到及維持理想體重為準則。 碳水化合物 根據個人的飲食種類,血糖及脂質的反應而不同;原則上占總能量的55%~60%,盡量選用聚合醣類,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非精製品代替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在新陳代謝及體重正常的情況下,可使用適當量的糖分。 蛋白質 以RDA為原則,蛋白質需要量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但老年人則需要提高。糖尿病患者可降低攝取量,以預防或延緩腎臟的併發症。 脂肪 需占總熱量30%以下,所含的脂肪酸應按比例降低。盡量以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 膽固醇 限制在300毫克/天或以下,可減少心臟血管的疾病。 替代甜味劑 糖尿病患對營養性或非營養性甜味劑均可接受。 鈉 限制在1000毫克/1000大卡,及不超過3000毫克/天,使高血壓的症狀減至最低。嚴格的限制鈉,可能會使一些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產生血壓過低或組織液不平衡的危險。 酒 要適量,但對某些糖尿病患及因使用胰島素產生低血糖病患者,神經病變者,血糖或血脂肪控制不良者及肥胖者要完全限制。 維生素及礦物質充劑 適量的攝取量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糖尿病患不需要額外的補充,除非是熱量攝取過低或食物種類被限制者。在某些特殊狀況下需要補充鈣片。   七寶四法預防糖尿病   七寶 1.健康調適 糖尿病可以控制、併發症可以預防   2.健康飲食 總量管控、均衡攝取   3.持續運動 穩定血糖、促進代謝   4.使用藥物 個人化、全方位的藥物治療   5.指標監測 追蹤體重、血壓、血糖、糖化血色素變化,瞭解自己的狀況   6.問題解決 有能力處理高低血糖及其他難題   7.降低風險 妥當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減少併發症發生及惡化的機會 四法 1.量 量自己腰圍   2.測 測定空腹或隨機血糖   3.輕 選擇輕食   4.動 強化運動
代謝症候群如何預防糖尿病
2015-07-02
一、高風險的患者 1. 應讓其了解體重減輕和規則運動的益處。 2. 應定期做血糖篩檢。 3. 葡萄糖耐受不良或空腹血糖異常者應照會專家教導體重減輕和運動,並且持之以恆和持續接受指導也很重     要。 4. 對於抽菸的人建議戒菸,而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則治療。 5. 藥物也能"未雨綢繆" ,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另外一些研究顯示某些藥物(如acarbose和Troglitazone)     有延緩糖尿病發生的效果。 二、一般民眾 1. 充實知識:對糖尿病了解更多,就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所警覺。 2. 飲食節制:不僅是指攝取的總熱量少一點,還可請教營養師,注意到營養的均衡與適當。 3. 規則運動:保持規律的運動量,再加上飲食控制,體重就可控制並保持健康。 4. 開朗心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對任何疾病都有預防的效果。 5. 良好休息:規律的生活作息,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6. 定期檢查: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除了解身體狀況,對於預防糖尿病也是很重要的。   何謂連續血糖監測系統 (CGMS)?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監測次數普遍不足,而且由傳統的血糖機所獲得的血糖值屬不連續性監測,所以要根據這些數值作適當的治療調整相當不容易。但是,經由連續的血糖監測(CGMS),就可以辨識出血糖值高低峰程度及整個血糖值變化的趨勢,這是個別或分時段性的血糖測量所無法得到的結果。           CGMS是西元1999年經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認可通過的監測工具。 其中Medtronic MiniMed CGMS device是利用在皮下植入感應器,每10秒紀錄一次血糖值,每5分鐘儲存一次血糖平均值,每小時可提供12個血糖平均值,因此每天共可提供288個血糖平均值。早在西元1999年,Bruce等人已證實使用CGMS於血糖控制不良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五週後,糖化血色素會有明顯的改善。使用CGMS比傳統的血糖機更容易發現低血糖(尤其是半夜低血糖),可大幅降低發生低血糖昏迷的危險性,也更容易觀察是否有飯後高血糖的情況。   糖尿病相關資訊         糖尿病是一個凶惡的無聲殺手,它會慢慢地破壞全身的大小血管、侵蝕重要的器官,造成慢性腎衰竭、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末端循環不良、截肢等問題,最後會並且造成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問題,實為不可不密切注意、積極治療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治療指標   治療目標           血糖監測是維持良好血糖的必要工具,任何一種治療計劃都必須有監測的指標來獲知成效,血糖監測是最直接的指標。經常的血糖監測除了可以避免高血糖帶來的問題外,還可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在理想的範圍內,不單指身體會感覺舒暢,而且也可避免或延後糖尿病合併症的發生,例如:神經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和血管損害。   全血與血漿葡萄糖濃度之差異?          糖尿病患通常每月到門診回診一次,每月一次的血糖檢查,袛能代表回診當時的血糖,絕對不足以表達糖尿病控制的情況。為了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最有效的辦法是經常作血糖自我監測。          血糖監測的方法簡單來說可分為血漿血糖和全血血糖檢查,血漿血糖檢查必須先抽血,再將全血離心分出血球和血漿,取出血漿後以儀器檢查其中的葡萄糖濃度,雖然手續有點繁瑣,但比較準確,所以各大醫院和檢驗所都採此法,本院門診便是採血漿血糖檢查法。由於血漿血糖檢查法需要抽血、離心和較昂貴的儀器設備,檢查必須在醫院或檢驗所進行,較為不便,病人不易作頻密的血糖監測,所以後來發展出全血血糖檢查。全血血糖檢查是利用特殊的小針裝置,刺手指取一滴全血,滴在試紙上再利用小型的血糖機判讀血糖值,由於其方便性和價格下降,準確度也不錯,在國際強調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下,所以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都極力推廣血糖的自我監測,改善國內糖尿病人血糖控制。          一般而言,血漿葡萄糖濃度比全血葡萄糖濃度高百分之十五 (不是15 mg/dl),一般可以用下列公式一換算,但如合併有貧血或多血症之病人,則用公式二換算:        公式一:血漿葡萄糖濃度=1.15  x 全血葡萄糖濃度        公式二:全血葡萄糖濃度=血漿葡萄糖濃度 x (1-0.37×血球容積)          在各種不同時間點自我監測微血管血糖變化,不僅可以了解血糖起伏情況,可確定各種治療計劃的效果,更有助於低血糖的偵測。自我監測血糖並好好加以記錄,可以幫助你的醫師或糖尿病教育人員去調整你的胰島素劑量、食物量和運動量,協助你達到良好血糖控制的目標。          研究顯示常常血糖偵測可提昇良好的血糖控制,理想的偵測時間是三餐前及睡前。因為這些血糖值可以幫助你的醫療小組確定血糖問題所在,及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食物量的需要。如果在血糖監測結果上有問題,可以聯繫你的醫師或糖尿病教育人員。   糖化血色素是甚麼?         監測血糖控制的好壞,最簡單的方法是檢查血糖,它能夠代表當時你的血糖控制,如果你想瞭解過去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情況,檢查糖化血色素是一項最有用的檢查,它可以告訴你過去三個月內的你的糖尿病控制計劃到底是好還是壞,它是檢查一般血糖值所無法得到的訊息。         血色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它主要的功能是將氧氣帶到組織並將二氧化碳帶離組織,葡萄糖可以附在血色素上,直到紅血球被破壞為止,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約四個月,葡萄糖附著的血色素稱為糖化血色素。         葡萄糖可自由通過紅血球並經由化學作用附在血色素上,每個紅血球中都有少量葡萄糖永久性地附著在血色素上,血糖愈高,永久性附在血色素上的糖份就愈多,所以糖化血色素的百分比可以反映出紅血球生存期間內的平均血糖濃度。         失血、溶血性貧血和血紅素的疾病可影響糖化血色素,不能以糖化血色素取代血糖檢查作為糖尿病控制的唯一指標,也不能以它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的單一依據。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指引,在診斷糖尿病時或糖尿病開始時最好檢查你的糖化血色素,如果你是使用胰島素治療,則每年檢查四次,如果你是使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時,則每年檢查兩次,在必須時,醫師會調整檢查的時機。         檢查糖化血色素可幫助你確定你的血糖檢查是否正確,判定治療計劃是否成功,和顯示出不同的治療計劃間的差異。 治療目標         正常血糖值的範圍大約為60-115mg/dl;視乎個人最後吃過東西的時間而定,在空腹時,血糖可偶爾降至60mg/dl以下,甚至50mg/dl以下,而無任何嚴重或不正常的問題。這可在健康的婦女身上見到,特別是在長期禁食過後。倘若血糖小於45mg/dl,通常代表不正常而嚴重的問題。         糖化血色素的控制標準,一般希望在7%以下,但近年來,健康意識的抬頭,糖尿病已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大危險因子之ㄧ,因此,嚴格的血糖控制似乎為治療趨勢,希望能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左右。
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的治療
2015-07-02
糖尿病的治療   ·                 糖尿病飲食 ·                 糖尿病與運動 ·                 胰島素介紹 ·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 糖尿病飲食           適當的飲食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可幫助病人達到和維持理想的體重。另外,維持正常血糖值,也可預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及血管病變。          醫師通常將飲食列為糖尿病治療的首要工作。營養師會建議您一些簡單易學的健康飲食。由於糖尿病病患通常不願意照著死板的糖尿病標準食譜去控制飲食,因此糖 尿病人可以由醫師推介到當地的營養師或營養專家處作個別的飲食諮。各大型醫學中心、醫院或醫學院的門診或糖尿病中心通常都有營養師或營養專家的編制,可接 受飲食諮詢。 糖尿病飲食計劃的指導原則如下: 一. 定時定量 1. 每日進食量應依營養師設計之份量,並固定時間進食,勿暴飲暴食,儘可能少量多餐。 2. 主食類可選擇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如糙米、薏仁、燕麥片等。 二. 應盡量避免進食的食物 1. 含糖的飲料和加工食品:汽水、可樂、罐頭果汁、冰淇淋。 2. 含糖之西點:蛋糕、巧克力、布丁、小西點等。 3. 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乳酪、各種肉類的皮。 4. 酒精性飲料。 5. 動物性內臟、蛋黃應減量食用。 三. 可選擇的低熱量食物 1. 纖維質含量高的食物:水果、蔬菜、莢豆植物、穀類、多榖米。 2. 去油之清肉、魚湯。 3. 燙、煮之去油青菜。 4. 蒟蒻。 5. 茶、代糖汽水 (健怡可口可樂)。   糖尿病與運動 一. 運動的好處 1. 可強壯您的肌肉,消耗過多的熱量讓您維持理想體重。 2. 增加糖尿病人體內胰島素的功能,減少降血糖藥物的需求量。 3. 健全您的心肺血管外,更可以降低您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4. 減低精神壓力和增加精神的集中力。          糖尿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沒有糖尿病患者的兩倍,而且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心臟病的危險性。運動可降低脂肪及膽固醇在血中之含量,亦可降低血壓及增加一種 稱為高密度脂蛋白的產生,高密度脂蛋白可降低心臟疾病的發生。          運動雖然有益,但是激烈的運動有時會導致肌肉扭傷及增加循環系統的負荷,而且會增加在運動中突發心臟病的危險。所以,請與您的醫師討論,醫師會根據病人心 臟及循環系統的情況來考慮多少的運動量對您是安全的,並且視併發症的情況建議您避免那些活動。 二. 運動的種類          運動有很多種,有氧運動較為適合糖尿病人,有氧運動包括步行、遠足、游泳、騎腳踏車、慢跑、跳繩、划船、有氧舞蹈、打網球或籃球等;保齡球、高爾夫球和騎 馬等屬非有氧運動。          步行是最理想且經濟的有氧運動,特別是對於一些較不活動的人。病患可以開始時走15~20分鐘,每週3~4次,然後逐漸增加速度及距離。一般來說,最適當 的步行方式為快步走每分鐘 100~120步。通常行走兩英哩路約可消耗200卡,三英哩約300卡,四英哩380卡,五英哩450卡的熱量。其實,一些日常生活的習慣也是運動的好 機會,例如不坐電梯、自己去洗車子或擦地板、整理家務或花圃等都可以消耗熱量。          糖尿病合併足部神經病變的病人,雖然足部感覺較差仍可享受運動的樂趣。例如選擇游泳或騎腳踏車等,這些運動比跑步對腳部而言負荷較少。但必須小心選擇鞋子 並且應時常檢查腳部皮膚是否有裂傷。 三. 運動的時間 1. 運動最好的時間為飯後1小時。 2. 每次運動大約30分鐘至1小時。 3. 每天一至三次,至少一週運動三天才有效果。 四. 運動的強度          運動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加強心肺的功能,通常以心跳速率來表示運動強度,每次運動所需達到之心跳速率與年齡有關。例如一個40歲的病患,每次運動應 維持心跳速率在每分鐘108—153跳。不過如果身體有其他疾病,如心、肺、神經血管、眼睛等的病人,切勿任意運動,以免引起一些不良後果,必須遵照醫師 的指示作計劃性的適度運動。 運動中應達到之心跳速率(跳/每分鐘)   年齡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每分鐘心跳數 120-150 117-146 114-142 111-138 108-135 105-131 105-127 99-123 96-120 93-116 五. 運動注意事項 1. 要開始規律運動前,須由醫師詳細檢查心臟血管情況,讓醫師評估後再指導運動。 2. 不要空腹運動,尤其是注射胰島素或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後。 3. 不要在運動的肢體注射胰島素,以防血糖下降太快 (例如:慢跑者勿注射大腿)。 4. 血糖 70mg/dl以下或 250mg/dl以上時請勿運動。 5. 運動強度要以漸進方式增加,不要作極速變化之運動。 6. 避免在高溫、及冷或空氣不好的情況下運動。 7. 避免黃昏時運動,怕半夜有低血糖情形發生。 8. 運動前,為避免低血糖現象的發生,應事先補充食物,並隨身攜帶方糖、餅乾。 9. 選擇柔軟舒適的鞋襪,避免腳受傷。 10. 運動時如有胸悶、心悸、流冷汗、頭暈、心跳不規則、臉部發白,應立即停止運動。 胰島素         自從一九二一年發現胰島素,第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由原來幾個星期到幾個月延長到幾十年,雖然胰島素有保命作用,但糖尿病仍是一種慢性致命的疾病,一輩子 仍得用胰島素。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口服降血糖藥物在開始時通常都會有效,但隨著糖尿病時間增加,糖尿病的病況改變,口服降血糖藥物會慢慢失去效果。 當口服降血糖藥物劑量增加至某一程度仍無法控制血糖、或病人對口服藥物有不良反應、又或者是身體狀況不適宜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時,醫師會指定使用胰島素來 控制您的血糖。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如下列所示),胰島素是一種暫時但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當這些情況過後,可回到原來的治療方式。    1. 懷孕。     2. 重大手術。     3. 處於重大壓力下如:受重傷。     4. 嚴重的感染症。     5. 對口服藥有不良反應或過敏現象者。     6. 有明顯的肝腎功能障礙者。           胰島素有很多種,不同型式的胰島素是根據其純度、濃度、製造方式、藥效的快慢等來區別。基本上,從外觀可分為清及濁的兩種溶液,清的是短效型,濁的是中或 長效型。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         當飲食及運動無法控制第2型糖尿病時,口服降血糖藥物對一些仍有能力分泌胰島素的糖尿病人有幫助,可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的血糖。口服降血糖藥物不 是胰島素,也不能取代運動及飲食治療,而是一種補強治療去幫助您控制血糖。 一. 雙胍類 (Biguanide)         常見的藥物為 Metformin,主要作用機轉為:1) 加強胰島素在肝臟之作用,億至肝臟葡萄糖之新生作用,減少葡萄糖從肝臟釋出。2) 增加週邊細胞利用胰島素的能力,即降低胰島素抗性。3) 減少腸道葡萄糖對吸收。4)促使儲藏於細胞內的葡萄糖輸送蛋白GLUT4跑到細胞表變來參予輸送工作,使細胞表面之葡萄糖輸送蛋白量顯著增加,因此而加強 了胰島素的週邊作用,而加速葡萄糖的代謝。由於此藥物不同於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藥物,除了具多重作用機轉外,其更可讓體重下降,因此是第2型糖尿病且體重過 重患者的首選藥物。          Metformin藥品之副作用,初服時可能會有腸胃道不適,如厭食、噁心、偶吐、腹瀉等,因此醫療人員會建議患者最好飯後服用。但是飯後服用此藥又會造 成藥物吸收變得更差 (本來空腹吸收率為50~60%,飯後吸收僅剩37.5~45%),因此病患血糖控制也變差,而增加醫療成本的負擔。目前許多廠商已將此藥做了劑型上的改 變,一天一次使用的緩釋錠 (Metformin extended release),不但可增加病患服藥的順從性,其飯後的口服吸收率不減反增,可高達90%,所以不僅可降低病患對 Metformin使用的量及頻次,更可有效地達到血糖的控制。          另外,少數人可能會出現皮疹,通常繼續服用後都會消失。偶而也會引起維他命B12的吸收不良而導致貧血及週邊神經症狀,故最好定期 (通常一年一次)測血中維他命 B12含量。由於 Metformin負作用中以乳酸中毒致命性較高,但發生機率低,約3/100,000,所以對高危險群患者,如肺、心、肝、腎功能不良患者、年老病患、 或酗酒者,應小心使用。如果病人要使用 iodinated顯影劑,最好先停止使用 Metformin數天。   二. 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          此類降血糖藥物最主要之機轉為:1) 促進胰臟貝他細胞釋放胰島素之分泌。 2) 抑制胰臟阿法細胞 (a cell) 分泌昇糖素 (Glucagons)。3) 增加胰島素之效益。許多學者認為磺醯尿素類抗糖尿病藥物不但在胰臟發揮作用(刺激胰島素及抑制昇糖素分泌),尚可作用在胰臟以外之組織,包括:減少肝臟對 胰島素之廓清(故較多胰島素在週邊組織作用),以及增加組織對胰島素之敏感度。          以往常用之第一代磺醯尿素類藥物包括Tolbutamide(Orinase)、Chlorpropamide(Diabinese)、 Acetohexamide(Dimelor)三種,因第一代磺醯尿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之交互反應較大,所以目前以第二代磺醯尿素類之使用較廣。第二代磺 醯尿素類藥物常用者為Glibenclamide(Euglucon),Glipizide(Minidiab)及 Gliclazide(Diamicron), 最大劑量分別為每天20mg、20mg及120mg。至於起始劑量大多為每天半錠開始,若血糖控制不良則每2至4星期增加半錠直至最大劑量為止。至於服用 時間近年多篇報告發現磺醯尿素類抗糖尿病藥物在飯前30分鐘左右服用對飯後血糖之降低有顯著之改善,因為食物及高血糖本身會降低及延後此類藥品之吸收。由 於磺醯尿素類接受器之被發現,一般相信,長期暴露於高血濃度之磺醯尿素類藥物環境下,會減少(down-regulate)磺醯尿素類接受器之數目,反而 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血糖控制更差,臨床實驗亦經驗證,而這也可能是磺醯尿素類藥物次發性失敗原因之一。          因第二代磺醯尿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之交互作用小,故臨床使用以第二代磺醯尿素類藥物為主。 1. Glibenclamide作用時間長且其代謝物仍有降血糖活性,臨床上較易引起嚴重之低血糖反應,故不宜使用於65歲以上老人或腎功能不佳者身上。 2. Gliclazide因其代謝物完全沒有降血糖活性,且有抗血小板凝集及血液凝固作用,試管試驗並證明其可吞噬自由基(free radicals),升高高密度膽固醇 (HDL,好的膽固醇),及降低低密度膽固醇 (LDL-C,壞的膽固醇),因此可能有利於防止血管硬化之進展,因此對糖尿病併血管病變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之病人可能有較佳療效,而一些小型臨床試驗 亦證明此點。此外,Gliclazide在心臟血管內之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力弱因此主要作用在貝他細胞上而對心血管影響較小。最近, Gliclazide已全面改用特殊MR劑型 (即modified release),主要特色為Gliclazide MR藥物血中濃度不是呈現一般緩釋劑型所形成的穩定血中濃度,而是白天血中濃度較高,晚上血中濃度較低,但為平緩且波動幅度不大的濃度變化,如此可降低病 患晚上發生低血糖的風險。 3. Glipizide,因其作用時間較Glibenclamide短,且其代謝物完全沒有降血糖活性,臨床上引起嚴重之低血糖反應較 Glibenclamide少,故在65歲以上老人或併有中度以內之腎功能異常者(肌酸酐清除率CCr>30 ml/min或血中肌酸酐creatinine(Cr)<3 mg/dl)勉強仍可使用。          至於第三代磺醯尿素類藥物Glimepiride(Amaryl,1996)可與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部位(65 kDa subunit)異於其他磺醯尿素類藥物結合部位(140 kD subunit),而且它與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較具尃一性(其與胰島貝他細胞上之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強於與心肌細胞上接受器之結合),因此它對心臟血 管的影響較少。近年來亦有報告它對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有不錯的效應,異於以往的磺醯尿素類藥物而較不引起病患體重的上升。此外,Glimepiride(一 錠2 mg)作用快但持久,屬於長效型藥物。其發生低血糖反應機率比其他磺醯尿素類藥物較低(0.9~1.7%)。它的代謝物不具降血糖活性,當病人肌酸酐清除 率低於30而高於10 ml/min仍可使用。一般來說,此類藥物臨床上報告約可降低空腹血糖70~80 mg/dl。 三. α-glucosidase抑制          常見藥物為Acarbose、Voglibose、Miglitol等。這類藥物主要作用為抑制胰臟α-amylase及腸內之 α-glucosidase,因而抑制碳水化合物在腸道之分解及吸收,有效的降低飯後血糖及胰島素濃度,減少動脈硬化之危險,也稍稍的降低空腹血糖,降低 糖化血色素約1%。它的好處是全身性副作用少(因不到2%被吸收),而且單獨使用不會引起低血糖,但副作用為腹脹或偶而腹瀉。偶有引起腸阻塞及GPT升高 的病例報告,故不宜使用於有肝臟或腸道病變的病人身上。須注意的是,雖然它單獨使用不會引起低血糖反應,但與「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合用時,一旦發生低血 糖反應,最好馬上口服葡萄糖,而不能使用蔗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因為Acarbose會抑制後者在腸道內之分解吸收。一般來說,此類藥物臨床上報告約可降 低空腹血糖20~30 mg/dl,飯後血糖45~50 mg/dl,病人每天攝取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50%以上者效果才會彰顯。 四. Thiazolidinedione類衍生物(TZD)          這類藥物主要是加強週邊組織及肝臟內部對胰島素之敏感度,因而降低血糖的升高。臨床上己被使用者為 Rosiglitazone(Avandia)、Pioglitazone(Actos)等。這類藥物主要作用為促進細胞核內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 -gamma接受器之活性,因而加強了胰島素的作用,使細胞內葡萄糖運輸蛋白GLUT1及GLUT4增加,將葡萄糖帶進細胞內代謝。此外,臨床上也可降三 酸甘油脂 (TG)、升高高密度膽固醇 (HDL)、但有時低密度膽固醇 (LDL)也稍微上升。由於它有「抗發炎效果」,又能降低胰島素抗阻,故對心血管病變可能有所幫助,目前仍在研究中。依據臨床使用報告,此類藥物約可降低 空腹血糖30~40 mg/dl。          由於這類藥品可能有肝毒性,所以當病人有活動性肝病或肝功能指數(GPT、GOT)已在正常值上限2.5倍以上時,即不應處方這類藥物,此外在開始使用這 類藥物頭一年內必須每個月驗GPT、GOT,連續六個月,再來每二個月驗一次,共六個月,此後每年定期檢驗。一旦肝指數上升至正常值上限的2.5倍以上則 須注意,如果在三倍以上(二次)即應馬上停用此類藥品。另外,此類藥物會引起水分滯留的情形,故有心臟衰竭的病人不應服用,且每次門診均應檢視病人足踝是 否出現水腫現象,有的話應馬上停止使用。 五. 非磺醯尿素類(Non-Sulfonylurea)藥物( Meglitinide)         臨床上最早發展並使用之Meglitinide為Repaglinide(NovoNorm,NovoNordisk公司,1998)。這類藥物主要作用 是促進胰島素之分泌,其機轉為與貝他細胞膜上一些接受器結合(36 kDa,但不是磺醯尿素類接受器),雖然同樣使「鉀離子通道」關閉並進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但必須有葡萄糖的存在方能發揮作用,因此進餐後效果才能發揮。 Repaglinide作用較快,藥效較短,加上它主要是經由肝臟代謝(92%),且代謝物不具活性,因此中、高度腎功能障礙者,甚至接受血液透析之病人 也可使用,其發生低血糖的機率也較磺醯尿素類藥物低50%以上。此藥可在三或四餐前15分鐘內服用,每次0.5~4 mg,每天最大劑量為12 mg(進食三餐者)至16 mg(進食四餐者),所謂「one meal one dose,no meal no dose」即是它的特色。此外,Nateglinide (Starlix,Novartis/Yamanouchi/Aventis公司),屬於D-Phenylalanine的衍生物,其作用較 Repaglinide更快更短,給藥後約2小時病人血中胰島素濃度恢復在基礎狀態(Repaglinide為4小時),此藥造成低血糖的機率極低,一般 劑量為120 mg tid,每天最大劑量為180 mg tid。此類藥物臨床上報告約可降低空腹血糖70~80 mg/dl。
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的併發症
2015-07-02
糖尿病的併發症   ◎ 血糖控制良好真得可預防併發症嗎? ◎ 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 ◎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 血糖控制良好真得可預防併發症嗎?          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簡稱DCCT),是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疾病和腎臟病總署結合加拿大衛生署耗資上億、歷時十年(從1983年至1993年) 所推動最大之臨床試驗。試驗結果證明第1型糖尿病病人經由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地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性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之發生。          此試驗總共有1441位美加地區29家醫學中心的第1型糖尿病人參加,平均年齡為27歲(13-39歲),病史由1年至15年不等。病人分為兩組,其中一組726名病人,平均病程3年、血漿糖231 + 83 mg/dl、糖化血色素8.8 + 1.7%、臨床上並無任何視網膜病變。另一組則有715名病人,平均病程9年、血漿糖233 + 80 mg/dl、糖化血色素9.0 + 1.5%、臨床上已有輕度視網膜病變。這兩組病人再以隨機方式,分別接受兩種不同之治療方式: 一種為積極治療法         病人每天注射三次以上的胰島素或使用胰島素幫浦治療、每天自我監測血糖4次以上並適時調整飲食和運動量及胰島素劑量、每月回診一次以便接受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和職能治療師之指導。積極治療法以:達成空腹血糖70-120 mg/dl、飯後血糖低於180 mg/dl、凌晨3點(一週一次) 血糖高於65 mg/dl、及糖化血色素(每月一次) 低於6.05%為目標。     * 另一種為傳統治療法:病人每天注射一或兩次胰島素治療、每天自我監測血糖一次、及三個月才回診一次。傳統治療法以減輕高血糖症狀、防止嚴重低血糖的發生、維持理想體重、及正常生長、發育為治療目標。 試驗結果發現 1. 試驗結果顯示經傳統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其血糖平均為231 + 55 mg/dl,糖化血色素為8.9%,而經積極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其血糖則降為155 + 30mg/dl,糖化血色素則在7-7.2%左右且44%之病人曾降至6.05%以下。 2. 降低血糖可降低糖尿病合併症之發生。           * 眼睛病變:可降低76%。           * 腎臟病變:可降低50%。           * 神經病變:可降低60%。           * 心臟血管疾病:可降低35%。 3. 然而經積極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其體重較經傳統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平均增加了4.6公斤(10磅)。 4. 經積極治療法治療之病人發生嚴重低血糖之機會較經傳統治療法治療之病人高出3倍之多。有鑑於此,試驗小組的研究人員及美國糖尿病學會不建議13歲以下的小孩、老人、有心臟病的糖尿病病人、合併其他嚴重病症的病人、或經常發生嚴重低血糖病史的病人接受積極治療法。此外,由於接受積極療法的病人較易增加體重,故肥胖者也不適合接受積極治療法。          因此,如何在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與防止因接受積極治療法而導致之嚴重低血糖症間求得一平衡點,正是醫師與病人兩者之共同課題。由於DCCT是第1型糖尿病人的試驗結果,其結果是否可套用在臨床上絕大多數的第2型糖尿病人身上,令人存疑,幸好英國之UKPDS(以五千多名第2型糖尿病人為對象,研究長達20年)試驗結果與DCCT相契合,使臨床醫師對糖尿病人的治療更積極,對嚴格控制血糖以期減少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率更充滿信心。尤有甚者,UKPDS更證明血壓的嚴格控制不但能降低糖尿病小血管病變,更可降低其大血管病變,且在糖尿病併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LDL-C)為最重要因子,其次為高密度膽固醇(HDL-C),因此為了降低糖尿病的大小血管病變,「全方位治療」變得非常重要。    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 一. 低血糖 1. 低血糖的症狀 ◎ 臉色蒼白、盜汗 ◎ 頭暈、頭痛 ◎ 手腳發抖 ◎ 飢餓感 ◎ 心跳加快 2. 低血糖的定義         胰島素、飲食、運動三者不平衡。血糖值在70 mg/dl以下〈症狀可能50 mg/dl以下才會出現〉或是血糖由高濃度急速下降,雖然血糖仍然偏高,亦可能產生低血糖症狀。 3. 低血糖的原因 ◎ 未進食或吃的太少 ◎ 太晚進食 ◎ 口服降血糖劑量太多 ◎ 胰島素注射過量 ◎ 過度運動、未補充食物 ◎ 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和進食時間未配合 ◎ 未按時間進食點心 4. 低血糖的處理 1.當病人意識清醒時,可立即讓病人服用方糖2~3塊或半杯橘子汁、可樂、汽水或二茶匙糖,症狀輕者約5~10分改善,15分後未改善則可重複再給一次,如仍未改善,則應馬上送醫。 2.如果意識不清者,家中備有昇糖素者〈Glucagon〉,請自行肌肉或皮下注射昇糖素,假使沒有昇糖素者,請勿給任何東西,以防嗆到,需立刻送醫急救。 5. 低血糖的預防 1. 按時且定量進食三餐和點心 2. 勿空腹去運動 3. 有額外的運動,需先進食點心〈如水果一份或土司一份〉 4. 胰島素注射劑量需正確,注射後15~30分應進食 5. 隨時攜帶葡萄糖,以備低血糖發作時服用 6. 隨身攜帶識別卡 二. 酮酸中毒         第1型糖尿病患者若停止胰島素注射,血糖很快就會上升,病人會覺得虛弱和飢餓,也會有頻尿的現象,這時因為身體不能利用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身體就使用脂肪和蛋白質,這些代謝的結果會產生酮體,若體內有過多的酮體就產生了酮酸中毒,若酮酸中毒不立即治療可導致昏迷及死亡。 1. 酮酸中毒的症狀: ◎ 極度口渴、脫水 ◎ 尿多、尿中出現酮體 ◎ 虛弱無力 ◎ 噁心、嘔吐、腹部不適 ◎ 呼吸急促或困難,有水果味〈呼吸快而深〉 ◎ 嗜睡,引起糖尿病昏迷,甚至死亡 2. 原因: ◎ 忽略治療 ◎ 注射太少胰島素或停打胰島素 ◎ 感染 ◎ 飲食無節制 ◎ 壓力  3. 處理: ◎ 躺下保暖 ◎ 多攝取水份 ◎ 急送醫院 4. 預防: ◎ 噁心、嘔吐、高燒或尿中有酮體時應立即返院就醫治療 ◎ 不可任意停藥 ◎ 平日注意血糖的控制和尿酮監測 三. 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體性昏迷 1. 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體性昏迷的定義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極度脫水,引起意識障礙,致死亡率高,其特徵是血糖及血液滲透壓很高,但尿中無酮體。 2. 原因 ◎ 感染 ◎ 忽略治療 ◎ 自行停打胰島素或停止服口服降血糖藥物 ◎ 壓力:腦中風、心肌梗塞、燒傷.....等 3. 症狀 ◎ 極度口渴 ◎ 極度多尿 ◎ 噁心嘔吐,腹痛 ◎ 極度脫水,皮膚乾燥 ◎ 神智不清、痙攣、甚至昏迷 ◎ 嚴重時導致死亡 4. 處理 ◎立即將病患送往醫院 預防 ◎ 按時注射指定的胰島素 ◎ 按時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 ◎ 嚴格控制飲食 ◎ 每天測血糖或尿糖 ◎ 按時門診追蹤檢查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對年輕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是致命的主要原因,但當病人逐漸變老時、則和第2型糖尿病相同,慢性併發症為其致命的主因。糖尿病由於其對小血管的傷害可以產生對許多器官的傷害,包括了產生腎臟、心臟、眼睛及神經的併發症。          治療糖尿病的目的是要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主要目標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由於糖尿病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傷害體內大小血管,造成一些重大器官之受損,而且傷害是慢慢地不動聲色進行,病人一點感覺也沒有,往往疏忽了這些併發症的存在,當病人感到不適時,傷害已經造成。美國糖尿病控制和合併症試驗的結果已証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大量減低這些併發症的發生,所以控制血糖和併發症的早期發現及治療是預防這些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腎臟病變          糖尿病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腎臟疾病,且對成年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腎臟疾病是生命的最大威脅。腎臟是由複雜的小血管網所構成,它過濾出血中一些廢物到尿中,糖尿病可造成這些小血管的損害,以致腎臟不能執行濾過廢物的作用。腎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人若剩一個腎臟還能夠維持,在糖尿病腎臟病則是二個腎臟都受到影響,到後來就必須靠洗腎或換腎了。 糖尿病腎病變按照權威學者丹麥之Dr.C.E.Mogensen分類,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期(高過濾及肥大期):血液流經腎臟和腎絲球的量(腎絲球濾過率) 增加,腎臟較正常人大。 第二期(靜止期):腎絲球濾過率仍高於正常,但腎絲球基底膜開始增厚,間質增加。在壓力下少量的白蛋白會流失到尿中,流失量每分鐘超過正常人的20微克,這種現象時有時無,稱為微白蛋白尿。要偵測尿中微白蛋白量需做特別檢查,一般市售的小便試紙是不可以偵測得到的。 第三期(腎病變初始期或持續微白蛋白尿期):尿中白蛋白流失率在每分鐘20微克到200微克之間且持續存在,此時一些病人血壓會升高。 第四期(腎病變明顯期):尿中白蛋白流失率大於每分鐘200微克,用一般尿液試紙即可偵測到,故本期又稱試紙蛋白尿陽性期或臨床白蛋白尿期。此時病人血壓大多上升。腎絲球開始關閉,故腎絲球濾過率開始下降,血中肌酸干及尿素氮開始上升。臨床上以腎絲球濾過率高低可再分為:早期(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在130-70之間)、中期(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在70-30之間)、及晚期(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在30-10之間)。 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或尿毒症期):病患進入腎臟病變末期,腎絲球全面關閉,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低於10ml,腎衰竭的症狀產生,需接受透析或腎移植治療。此時病人血壓很高,但洗腎可控制。          上述病變從第一期進行至第四期平均約需17年時間,至末期腎病變約需23年,但如果病人的血壓及血糖未加以適當控制,則整個過程可縮短為5至10年,可見高血壓(指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者) 及高血糖(血糖高於140 mg/dl者) 對糖尿病腎病變之影響。況且高血壓與腎病變互有因果關係,二者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糖尿病病人出現輕微的高血壓,就應及早治療。抗高血壓藥物以選擇不影響血糖,血脂及干擾低血糖症狀之出現者為理想藥物。目前已知降血壓藥物中血管張力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CEI) 及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 已被證實能有效預防及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ACEI除了降低血壓外,也對腎絲球有直接保護作用,能減輕蛋白尿的程度,甚至對沒有高血壓的病人也有幫助。但必須注意其可能之副作用如腎功能之退化,低血糖症,高血鉀症,及咳嗽等。故病人切勿自行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而必須經醫師評估後使用。          泌尿道感染亦是發生腎臟問題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會損害神經,影響控制膀胱的神經,使膀胱難以完全排空,細菌易在未排空的膀胱及管道中生存,甚至導至感染,泌尿道感染包括頻尿、小便時疼痛、尿中帶血、下腹部及背部疼痛等,若不及時請醫師診斷及治療,感染有可能會迅速到達腎臟,導致疼痛、發燒及腎臟損壞。 眼睛疾病,可能的眼睛病變包括: 1. 白內障:影響視覺功能 2. 青光眼:眼壓增高,傷害視神經而有可能導致失明。 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病變。          糖尿病人發生白內障和青光眼都較非糖尿病人高出一倍,且均可以手術加以治療。糖尿病眼睛病變中以視網膜病變對視力的威脅最大,糖尿病控制愈差或發病時間愈久的人,愈容易發生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威脅到視力的主要問題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是位於眼底感光的組織,糖尿病傷害到視網膜上的小血管、使這些血管產生水腫及滲漏,當視網膜病變更厲害時,眼底便會有新生血管的生成,這新生血管可造成出血,流到眼球中央的透明的膠質中,新生血管也可導致視網膜剝離,這二者都可引致失明。          如能及早預防和治療,60%可避免失明的發生,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該至少每年做一次眼科檢查,在視力還沒有受到影響且還不難處理時,就應該要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許多病人用雷射來治療後,可以預防視力的喪失,有些病人甚至可恢復已受損的視力。每年作眼睛定期檢查,可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可以減少失明的併發症。 神經病變          糖尿病所造成的神經損害可以使腳部、腿部及指頭的感覺變差,因此病人可能會忽略腳部的細小傷口,直到傷口變得嚴重或發炎時才會注意到。另外糖尿病可造成週邊大血管的病變,使腳部的血流變差,使得腳部的傷口難以癒合。由於糖尿病所形成的神經病變及週邊血管病變,使得糖尿病患者足部截肢的機會大為增加。            糖尿病神經病變有時可以造成足部及腿部劇烈的疼痛,止痛藥及一些抗憂鬱劑可以用來減輕疼痛。大多數的病人,症狀是時好時壞。糖尿病神經病變也可影響到內臟的神經,造成許多內臟器官的問題,例如它可引起消化的障礙。糖尿病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男性性器勃起的功能,而造成性功能障礙,病人應到泌尿科檢查是出於心理原因還是真正的身體問題,再作進一步治療。 足部病變          糖尿病足部問題主要是由於糖尿病血管和神經病變所引起。週邊血管病變是由於脂肪堆積在血管內,使得血管變窄,供應足部的血流減少。糖尿病週邊神經病變可使神經感覺變得遲鈍,若穿著太緊或不合適的鞋子走路,可能造成損傷而不自覺。若沒有發現,傷口會感染再加上血液循環不良,傷口不易癒合。          適當的足部保養,定期檢查可預防足部損傷或傷口感染。病人可每天自行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水泡。每日以溫水(切勿用熱水)洗腳、不要自己去剪除雞眼、使用潤膚乳液避免足部太乾燥、加上合適的鞋墊或穿著特別的鞋子可減低足部某些部位的壓力等,都是對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有幫助。          任何在足部的傷口,無論疼痛與否,應馬上找醫師處理,治療可幫助傷口癒合並防止新的傷口產生。糖尿病人小小的足部傷口若不及早治療,有時可導致生命危險和需要進行截肢手術。 心臟疾病        糖尿病病人得心臟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二倍。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壁比普通人更易堆積脂肪和膽固酵,而這些堆積物會阻礙心臟冠狀動脈血流的供應,一旦此血管被堵塞,則導致心臟肌肉梗塞或猝死的發生。除了糖尿病外,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因子還包括了高血壓、肥胖症、高血脂症及抽煙,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要儘量避免存在其他的危險因子,以降低產生心臟病的機會。 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之故,全身血液循環較差,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壁比普通人更易堆積脂肪和膽固酵,而這些堆積物會阻礙腦部血流的供應,所以容易造成腦血管疾病,如短暫性腦部缺血、中風等。     參考資料及衛教資訊網站連結 1. http://www.diabetes.org/ 美國糖尿病學會 2. http://www.vghks.gov.tw/meta/ 高雄榮總糖尿病衛教 3. http://www.vghtpe.gov.tw/~meta/edub1.htm 台北榮總糖尿病衛教 4. http://www.tade.org.tw/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5. http://www.bhp.doh.gov.tw/BHP/index.jsp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6. http://www.hch.gov.tw/hygienic.asp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衛教專區
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如何引起併發症
2015-06-25
        血液由心臟送出血流的壓力高於血管所能承受的壓力時,就會發生兩種結果:一種是高壓導致血管壁受損,表面脫落的碎屑阻塞血管,另一種是高壓導致血管破裂,造成溢血的現象。這就是高血壓損害血管及體內器官的原因,我們稱這些作用為「阻塞作用」及「破裂效應」。 一.「阻塞作用」可以發生: 心臟:如果冠狀動脈提供心臟血液的部份阻塞,在爬坡或上樓時胸部前方便會疼痛;這也就是心絞痛。如冠狀動脈血栓症或心肌梗塞等。 主動脈:主動脈是體內最大的血管,其內膜組織會因蠟狀物質堆積而變得粗糙不平,逐漸隆起腫脹﹑形成動脈瘤。這些腫瘤血塊可能分離成血栓,流入通往腎臟或大腿的動脈,阻礙腎臟或腿部的血液循環。   腿與腳:如果蠟狀物質造成身體下半部或大腿動脈的部份阻塞,則患者在爬坡時小腿會感到疼痛。若腿部動脈完全阻塞,則會引起腳趾或腳掌生壞疽。   腦部:頸動脈內部組織因血壓過高如果變得粗糙,就可能產生大的血塊,這些血塊向上流入腦部,則可能完全阻礙血液輸送至腦部的某一部份,導致栓塞性中風。 眼睛:高血壓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眼部動脈栓塞現象﹑眼部靜脈阻塞或視網膜剥離等症狀。   其他器官:事實上,身體其他器官的血液供輸量都可能因高血壓所造成的血管阻塞而減低,甚至完全停止。   二.「破裂效應」 心臟:血壓升高會大大增加心臟的負擔,因為此時動脈系統變得狹窄緊縮,阻力因而加大,所以心臟很難將血液打入動脈。最後,如果左心室輸出血液的速度突然無法趕上血液由右心室流回肺部的速度,就會導致嚴重的心臟衰竭,這種類型的心臟衰竭並非真的由破裂效應所造成過程相似所以把它列在這裡。   主動脈:如先前於阻塞效應中所述,主動脈可能產生動脈瘤。如果血壓非常高,且動脈瘤壁很脆弱的時候,動脈瘤就可能破裂。動脈瘤破裂通常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動脈內膜組織裂開,血液湧入主動脈壁的中層組織中;此時會有劇烈的胸部疼痛,因此容易被誤診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發作。第二個階段是主動脈壁的外層破裂,數秒內或數分鐘內即會致命。 腦部:腦部的動脈瘤是指在動脈血管壁上形成的泡泡狀小血瘤,產生的原因包括天生血管壁較脆弱,或高血壓使正常的血管壁膨脹所致;發生的部位包括腦部表面(通常為先天型的血管瘤)或在腦的內部(一般為高血壓所引起的血管瘤)。 如果腦部表面的動脈瘤破裂,血液會流入腦脊髓中,稱為蛛網膜下出血,患者會覺得頭痛得厲害,不過不會立即失去意識或中風。破裂的是腦內動脈瘤(腦內出血),會破壞腦組織的一部份,有時候會失去意識,會立即或在一.二個小時之內發展成身體半邊癱瘓的中風,也就是半身不遂。 眼睛:血壓非常高的時候(指舒張壓超過120 mmHg),這些小動脈便會滲出液體,流入視網膜內,造成視線不清如果大幅升高的血壓並沒有於數小時之內下降,則視網膜的小動脈就可能會出血,對視力造成永久性的損害。   腎臟:血壓很高的時候,腎臟的小動脈會以和視網膜動脈一樣的方式破裂,導致腎功能快速喪失,患者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未接受治療,可能會變成無法補救的腎衰竭。   建議病患測量血壓應注意下列方法 1.患者應該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手臂支撐在與心臟同高之位置,並且應於量血壓前三十分禁止抽煙及攝取含咖啡因之飲料。 2.在特殊情況下必須測量平躺及站立之血壓。 3.測量前必須休息五分鐘。 4.選用適當大小之血壓加壓帶。 5.建議使用水銀血壓計或校正過之無液或電子血壓計。 6.收縮壓及舒張壓均需詳細記錄。 7.使用兩次或兩次以上之測量結果,以求取平均值。並且兩次測量間必須間隔兩分鐘以上。假如,前兩次的數值差異大於5 (毫米汞柱) ,就必須再測量更多次。
代謝症候群如何控制高血壓?
2015-06-24
        有些人可以只靠改變運動與飲食的方式來控制血壓,您的朋友中就有可能只靠減輕體重與減少鹽份攝取來控制血壓。雖然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治療很重要,但對很多人而言是不夠的。您的醫師會決定您是否需要服藥,所以在控制血壓上,我們分為「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二方面來討論。 在「非藥物治療」方面​: 1. 調整生活習慣 高血壓深受生活習慣影響,所以生活習慣的調整是一關鍵工作。 例如: (1) 作息要規律:規律的生活是健康管理的基本工作。 (2)消除壓力:利用平日的運動﹑假日的休閒活動來消除壓力。經營自已的興趣﹑保持好心情,更能達到消除壓力的目的。 2. 運動:保持心臟強健         心臟是肌肉組成的。和其他肌肉一樣,它們也要保持活力。這是為什麼運動對維持健康如此重要。您應詢問醫師什麼運動適合您?最常被用來作為心臟健康目標的是一週三次,每次20分鐘的適度運動。         很多人發現一開始他們都很能運動,但不久後找個藉口就停止了。所以如果找個喜歡的運動就比較容易維持在運動計劃中,且這活動也會幫助維持下去。比如說一週作長一點散步一至兩次,及週末與朋友們打打網球。做多樣化的活動與喜歡的運動,不要開始的太突然,總而言之,要覺得是一種享受! 3. 飲食:避免過多的鹽份         鹽份使我們需要更多水份。當鹽中的鈉離子跑到血液中,會把水份拉進來。額外的液體會增加血壓,增加心臟的負擔,使心臟比它所需的工作更辛苦。所以秘訣是注意鹽類的攝取。 注意隱藏的鹽份:檢查罐頭湯﹑醬汁﹑牛排醬類﹑冷凍食品的標示。         選擇用低鈉,低鹽的替代品:有些人吃大量的鹽仍維持正常血壓,有些人只吃一點鹽血壓就升得很高。如果不做適當的限鹽測試是沒法知道哪些人對鹽類或鈉敏感,您只好持續減少鹽類的攝取。         減去過多的體重:體重過重經常使高血壓惡化。身體需要循環更多的血,而心臟也必須工作的更辛苦。倘若您的醫師建議您減重,而您過去又有痛苦的減重經驗,可以嚐試請教您的醫師一些飲食控制與運動的建議。最重要的要持續遵循。 控制脂肪:降低脂肪攝取,特別是飽合脂肪,可以有下列兩項好處: (1) 幫助身體更容易減輕重量。 (2) 幫助降低膽固醇。 在飲食上若有任何問題,可向營養師諮詢。 4. 戒煙         您想要戒煙? 您可能聽過也與醫師討論過吸煙會增加心臟病的危險;如果吸煙,肺部疾病與某些癌症的發生機率也會提高,所以,您一定要戒煙。 在「藥物治療」方面:         依據世界衞生組織,在1999新公佈的六類主要治療藥物,分別為: 利尿劑(diuretics)﹑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antagonists),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ACEI),血管收縮素酶接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s  antagonists),甲型阻斷劑(α-blockers)。         血管收縮素II接受體拮抗劑Losartan potassium (COZAAR)是臨床上第一個被使用的血管收縮素接受體拮抗劑,被研究證明可以有效用的用來治療高血壓,因為此藥直接作用在血管血縮素II的主要接受器第一型上,且這個藥品的副作用相當低,不會讓病患有咳嗽﹑水腫...等副作用現象。 1.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作用:降低血管收縮素I轉化的作用,降低血壓。不會影響脂肪代謝。 2. 鈣離子拮抗劑 ◎  作用:抑制鈣離子進入細胞,降低血壓。 ◎  副作用:緩脈,房室傳導阻滯﹑頭痛﹑頻脈﹑心悸﹑臉部發熱。 3. 甲型阻斷劑 ◎  作用:阻斷兒茶酚胺之感受體,降低血壓。 ◎  副作用:站立昏眩﹑心悸﹑陽萎。 例如:Prazosin HCI, L-Methyldopa。 4. 乙型阻斷劑 作用: ◎  阻斷兒茶酚胺之作用,降低血壓。 ◎  阻斷心臟之β感受體。 ◎  抑制腎素之分泌。 ◎  副作用: 緩脈﹑心臟衰竭惡化﹑糖質代謝不良﹑支氣管阻塞惡化﹑末梢血管血流受阻﹑陽萎。 例如: Atenolol, Propranolol 5. 利尿劑 作用:: ◎ 增加尿液中鈉離子的排泄功能,藉此降低血壓。 ◎  副作用:低鉀血症﹑高尿酸血症﹑脂質代謝功能惡化。 例如: Furosemide , Hydrochlorothiaz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