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出遊必備!五大旅行藥品清單
2025-03-28
      旅行出遊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為了確保旅途安心順利,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為您介紹以下幾種出遊的常備藥品。   (1)解熱鎮痛藥: 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包含阿斯匹靈(Aspirin)及布洛芬(Ibuprofen)。無論是長途飛行引發的不適,還是異地水土不服帶來的頭痛,這類藥品是出遊中建議可以攜帶備用的藥品。   (2)抗組織胺藥: 由於不同地區的氣候和環境差異,過敏問題在旅途中時有發生。短效型或長效型抗組織胺的選擇需要根據個人情況謹慎使用,避免因使用不當而影響出遊的興致。   (3)暈車藥: 乘坐飛機、輪船、長途巴士或汽車時,動暈症狀如頭暈、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等。暈車藥可以緩解這類症狀,但可能引起的嗜睡副作用,與抗組織胺藥同時使用時,更需謹慎。   (4)腸胃用藥: 地方特色美食雖然誘人,但也可能因水土不服或食品衛生問題引發腸胃不適。備上適量的腸胃用藥可以應對這些突發狀況,讓出遊更加安心。   (5)外用藥膏: 若前往熱帶氣候國家或有戶外活動的地區,可能會遇到蚊蟲叮咬或意外擦傷的問題,攜帶蚊蟲藥膏或外傷藥膏有助於減少皮膚紅熱腫痛的不適和感染風險。   個人用藥建議與特殊情況應對       上述藥品應根據個人體質和需求調整,考量此類藥品多為指示藥,無須醫師開立處方,民眾可至藥局或藥粧店經藥事人員指示購買使用,若症狀持續三天以上未改善,就應儘速就醫。出遊前若對藥品選擇有疑問,可諮詢鄰近社區藥局的藥師。此外,慢性病患者,應記得攜帶平日用藥,以避免用藥中斷;出國最好同時準備英文版的醫師診斷證明書、處方箋,或連同原本的藥袋、包裝一起攜帶。         若預計前往衛生環境較差或有流行病感染風險的地區,建議提前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了解是否有需特別準備的藥品或提前施打的疫苗,確保旅行安全無憂,並且能符合相關規定。         食藥署提醒您在出遊前,仔細檢查您的常備藥品清單,做好萬全準備,才能享受一段安心又愉快的旅程。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18期
小感冒還是大威脅?認識呼吸道融合病毒,守護您和家人的健康
2025-03-28
      歌神張學友日前在臺灣的演唱會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讓這一不太為人熟知的病毒瞬間成為媒體焦點,變成家喻戶曉的疾病。   RSV全年皆流行 高危險群請注意       RSV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在臺灣全年皆有流行,透過飛沫近距離的傳播途徑,RSV極易造成群體感染。病程可從初期的發燒、鼻塞、咳嗽,嚴重會惡化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嬰幼兒更容易引發哮喘、急性細支氣管炎及氣喘發作。         早產兒、小於2歲併有先天性心臟病或慢性肺病的孩童、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例如:器官移植者、進行化療者、HIV患者等)及心肺疾病患者等,都是產生嚴重症狀的高危險群。根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之RSV感染率約為每年3~7%,相當於臺灣每年約31萬老年人面臨感染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一旦感染RSV後再發展成肺炎,其預後往往比兒童差。   預防勝治療 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       RSV主要的預防方法為洗手、在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之公共場所可戴口罩、感染的病童須妥善處理其分泌物及加強個人衛生習慣。此外,臺灣目前已有RSV疫苗可供施打,適用對象為60歲以上成人與孕婦,民眾可根據自身風險選擇接種疫苗,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疫苗接種是預防疾病威脅的最佳手段之一,不僅能降低感染風險,減少重症與住院機率,進而減輕醫療負擔,提升生活品質。為確保疫苗品質,保障民眾施打安全,臺灣採取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相同的管理方式,疫苗在上市前需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查驗登記並取得許可證。另外,為確保國人使用市售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食藥署更採取逐批檢驗放行的政策,每批疫苗都由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嚴格把關,檢驗合格後民眾施打最安心。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18期
探索核醫藥品用途與安全秘訣
2025-03-13
探索核醫藥品用途與安全秘訣         提到核醫放射性藥品,不禁會使人聯想到放射線、輻射等議題,讓人心生:「這是不是很危險?」的念頭。其實核醫放射性藥品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應用,更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支柱。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為您介紹什麼是核醫放射性藥品及其安全性。   什麼是核醫放射性藥品?       核醫放射性藥品的定義是根據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第4條第5款規定,指符合藥事法第6條所稱藥品之定義,並以具有放射活度之物質使用於人體內,經體內分布後,可被用來診斷、監測、治療、緩解疾病或具其他醫療效能之藥品。         核醫放射性藥品由兩部分組成,包含:負責釋放輻射以產生診療效果的放射性核種(如鎝-99m或碘-131),以及將放射性核種引導至人體內特定的器官或組織的非放射性成分(如化合物或生物製劑)。詳情請見「核醫放射性藥品的應用」。   核醫放射性藥品的安全性       核醫放射性藥品具有顯著的醫療價值,但其安全性問題不容忽視,為了確保這些藥品的安全與效果,須進行一系列嚴格的評估與試驗,包含基本的藥理學、藥物動力學和毒理學資訊,還有臨床前輻射劑量的動物體內分布試驗、廣泛的毒理學評估、輻射生物毒性試驗、在臨床試驗前使用該動物模式進行評估,到最後的人體臨床試驗。 解讀核醫放射性藥品之應用       核醫放射性藥品在核子醫學中,有極其重要的角色,其主要有兩種應用方式:診斷與治療。   評估器官功能或疾病狀態的診斷用藥品       診斷用核醫放射性藥品是藉由靜脈注射或吸入的方式,用以診斷或監測人體疾病活性,幫助醫生觀察體內器官、組織或疾病的分布與情況,例如:   (1)鎝-99m(Technetium-99m,Tc-99m) 就是一種應用廣泛的診斷用放射性核種,因其半衰期僅約6小時,輻射劑量低,對人體影響相對較小,常見的應用包括:骨骼掃描、心肌灌注掃描及腎功能掃描等。 (2)氟-18去氧葡萄糖(F-18-FDG) 常用於正子斷層掃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半衰期短,適合用於評估心臟、肺臟及腦部的葡萄糖代謝狀況,或檢測癌症的腫瘤成像。   癌症和甲狀腺疾病的治療用藥品       治療用核醫放射性藥品是指該藥品在特定輻射劑量範圍內,通過游離輻射釋放能量,對特定器官標的進行破壞或控制,以達到治療效果。這類藥品對病變組織的針對性高,因此能夠有效地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影響,例如:   (1)碘-131(Iodine-131) 用於治療甲狀腺疾病的放射性核種,常以口服的方式攝入,因其容易被甲狀腺細胞吸收,可用於甲狀腺癌或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 (2)鐳-223(Radium-223) 可用於治療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病患,其合併有症狀的骨轉移且尚未有臟器轉移者,因為鐳-223能如同鈣一般進到那些骨骼快速成長的部位,而能精確破壞骨骼部分的癌細胞,減少骨痛與其併發症。       核醫放射性藥品在醫學中具有重要應用,廣泛用於診斷和治療多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及甲狀腺疾病。其精準的靶向性和功能成像能力,幫助醫生更有效地制定治療方案。治療性藥品則提供了創新的腫瘤和疼痛管理方法。隨著技術進步和安全監管的不斷完善,核醫藥品將在未來醫療中發揮更大作用,促進疾病的早期發現與精準治療。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15期
膠囊及貼片劑怎麼用才對?使用安全攻略報你知
2025-02-14
      膠囊劑是一種常見的藥品劑型,方便吞服且可以避免藥品氣味過於刺鼻,但常有民眾因吞嚥困難而自行將膠囊打開或咬破膠囊服用,這是非常不建議的服用方式。由於膠囊的釋放速率和作用時間是經過設計,若打開膠囊服用則會影響藥品的藥效,像是「緩釋膠囊」會在較長時間內逐漸釋放藥品成分;而「腸溶膠囊」則會在腸道釋放藥品成分,若是將膠囊打開或咬破服用,藥品成分容易在口中、胃中提前溶解,除了會導致原來設計的藥效緩慢釋放的效果被破壞之外,也可能會導致其他服藥問題,例如增加對胃部的刺激。因此,若有吞嚥困難的情況,應諮詢醫師或藥師,選擇合適的劑型及服用方式。         膠囊劑在服用時應搭配足夠的溫開水或冷開水,否則在口腔乾燥的情況下容易卡在食道,服用足夠的水可以幫助膠囊順利進入胃部,但是要注意避免使用熱開水,以免高溫軟化膠囊外殼,造成服用上的不適。   貼片劑使用簡便但,仍須留意使用說明       貼片劑是一種透過皮膚吸收藥品的劑型,使用上較為簡便,而且在釋放藥品上得以持續且穩定。貼片劑應使用於乾燥、清潔、無毛髮的皮膚上,避開發炎皮膚或傷口部位。常見的使用部位包括上臂、背部、腹部等,避免貼在關節處,以免影響貼片的黏著,必要時可使用透氣膠帶加強固定。       使用貼片劑前應先洗手,撕開包裝後,應注意避免觸碰藥品表面,使用時請留意貼片需完全緊貼皮膚。如果長期使用貼片,為了減少皮膚刺激,建議避免反覆貼在同一部位。         每種貼片劑的使用時間不同,不建議隨意剪裁使用。同時也應避免以暖暖包、熱敷墊等加熱貼片部位,由於熱源會增加皮膚對藥品的吸收,導致藥品過量或副作用增加,不可不慎。若貼片不慎脫落,不建議重新黏貼,應按照藥品說明、醫師或藥師指示處理,通常是更換新的貼片或等待下一次更換時間。貼片黏貼部位若在體毛處時,應以剪刀剪去,勿使用刮或剃之方式,以防皮膚受損。         最後,如有任何使用膠囊及貼片劑疑問或不適,應按藥品說明書所示或諮詢醫師或藥師,正確使用藥品確保穩定藥效,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12期
人工髖關節是什麼?應該如何挑選?
2025-02-13
      當人體因疾病或意外造成髖關節受傷、無法正常運作時,醫師會建議置換人工髖關節。不少民眾有疑問,人工髖關節是什麼?金屬、陶瓷哪一種材質比較好?術後應該休息、還是努力復健?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灣骨科創傷醫學會理事長唐逸文醫師來為民眾詳加說明。         唐逸文醫師指出,當民眾在下列四種情況下,導致疼痛、行走困難、嚴重影響生活作息,而且吃藥、打針都沒辦法改善時,醫師會考量病患的身體狀況,評估是否應該置換人工髖關節: (1) 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 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會導致髖關節磨損,影響身體的活動。 (2)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這是造成髖關節病變的疾病之一,常見於酗酒者與長期使用類固醇者。 (3) 類風濕性關節炎: 因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而導致的關節疾病,常見手指、膝關節、髖關節變形。若因髖關節變形導致行走困難時,醫師也會建議置換人工髖關節。 (4) 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頸骨折: 因跌倒而造成股骨頸骨折後位移,引起劇烈疼痛、無法行走。       髖關節材質不同,適合對象也不一樣       唐逸文醫師指出,由於人體的髖關節是一個球型關節,因此,人工髖關節也是模擬人體結構,並以4個元件組合而成,包括:圓形的臼杯、耐磨的內襯墊片、股骨頭和股骨柄。在材質上,可分為下列3組選擇: (1) 金屬球頭+聚乙烯墊片: 此組適用於一般患者,其耐用度適中,適合年紀較大的患者或運動需求較低者。 (2) 陶瓷球頭+耐磨聚乙烯墊片: 陶瓷擁有較佳的耐磨度,再加上耐磨墊片,可達到更長的使用年限,適合較年輕或有活動需求的患者。 (3) 陶瓷球頭+維他命E聚乙烯墊片: 維他命E聚乙烯墊片是目前最新的材質,擁有最佳的耐磨效果,適合年輕、運動量較大者,或是希望選用最長使用年限的病患。         食藥署強調,當民眾有置換髖關節需求時,務必與醫師詳加討論自身的生活與運動習慣,協助醫師判斷最適合的人工髖關節種類,才能幫助您的術後儘早回歸常態,重拾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11期
「疹、破、痛、紅、腫、燒」—認識藥品過敏的前兆
2025-01-10
    如果你認為藥品過敏只會打個噴嚏、起個小疹,那可能得多加留意了。藥品過敏反應,可能是輕微的皮疹或是危及生命的過敏。症狀可能在服藥幾天內發生,有時則在二至三個月才出現。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因此,記住如果服藥後身體開始出現「疹、破、痛、紅、腫、燒」的症狀,應立即回診並告知用藥史,將幫助及早發現藥品過敏,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藥品過敏的六大前兆為:皮膚出現紅「疹」、口腔出現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提醒民眾,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這些可能是過敏反應的前兆。除皮膚的反應外,如果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噁心、黃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都是需要立刻就醫的訊號。     食藥署統計1999年至2024年11月的藥害救濟給付案例,常見可疑藥品類別包括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風藥(Allopurinol)、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目前國內針對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別有給付終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民眾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以降低藥品過敏發生風險。       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可以保留處方紀錄,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處方紀錄等資訊給醫療人員參考;如果曾有藥品過敏史,可請醫療人員協助將其記錄在過敏紀錄卡,就醫時主動出示,避免重複使用到過敏藥品。利用藥物過敏早期症狀自我檢視表亦可避免延誤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民眾如果有用藥問題可洽鄰近醫療機構或社區藥局的醫師或藥師,藥物過敏紀錄卡及藥物過敏早期症狀自我檢視表可以至藥害救濟基金會網頁下載 (http://www.tdrf.org.tw)。若民眾因正當使用合法藥品,造成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導致住院、殘障或死亡等情況,可撥打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向藥害救濟基金會詢問申請事宜。 資料來源: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4&id=t623300
感冒藥品種類多,跟著藥師聰明選擇!
2024-12-16
     市售的感冒藥品最主要是用來緩解感冒的各種症狀,然而,感冒藥品的成分多,不同成分對應的症狀也不相同,而且有的是綜合成分,有的是針對特定症狀,要如何選購?在服用感冒藥品時,又要注意什麼才不會傷身?食藥署邀請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彥儒藥師為大家詳細說明。           黃彥儒藥師指出,市售感冒藥品主要是緩解症狀,雖然沒辦法縮短病程,但透過症狀緩解,可以讓身體休息,提升睡眠品質,有好的免疫力對抗病毒。常見的市售感冒藥品成分,主要為以下六種: (1)解熱鎮痛劑:常見成分如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能幫助退燒,緩解疼痛,除了止痛藥品及感冒藥品內含有乙醯胺酚,部分的止咳藥品及鼻炎藥品也會添加。因此要特別注意,未經藥師及醫師指示,不可重複使用,以免乙醯胺酚過量傷肝。 (2)抗組織胺:常見成分如氯菲安明(Chlorpheniramine),有助改善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但因有嗜睡、助眠的效果,吃了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最好不要開車、騎車或操作危險器械;此外,此成分可能有排尿困難的副作用,特別是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長輩需特別注意。 (3)解鼻充血劑:常見成分如消旋鹽酸甲基麻黃(DL-METHYLEPHEDRINE HCL)和偽麻黃鹼(Pseudoephedrine),此類成分可緩解鼻塞,使呼吸道暢通。但若使用過量,會有血壓升高、心悸、失眠的副作用。 (4)中樞神經興奮劑:常見成分如咖啡因(Caffeine anhydrous),可幫助收縮腦血管,加強乙醯胺酚的止痛效果,以治療頭痛。如果平時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在晚上服用可能造成失眠,進而影響感冒的恢復,市售常見的止痛加強錠,會比一般止痛錠多加了咖啡因,因此睡前若是要吃含乙醯胺酚的止痛藥,建議選擇一般錠而不是加強錠。 (5)袪痰劑:常見成分如癒創木酚磺酸鉀(Potassium Guaiacol Sulfonate):可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稀釋痰液,容易咳出。 (6)止咳劑:常見成分如右旋美索芬(Dextromethophen)、可待因(codeine),兩種成分都具有緩解咳嗽症狀的效果。一般有痰時應優先化痰再止咳,止咳藥品適用於感冒接近尾聲,氣管內已無痰液,乾咳時使用。食藥署提醒,衛福部已公告可待因成分禁止使用在孕婦與未滿 12 歲的孩童身上,選購時要特別留意。 文字撰寫 | 遠見編輯群 訊息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03期
超夯爆水粉底,真的比較保濕嗎?
2024-12-06
      近來,市面上有一種號稱「含水量超高」的粉底,使用時經反覆摩擦或搓揉之後,會冒出一堆水珠,因此,銷售宣傳也以「保濕補水」為主打。然而,這類產品真的可以保持這麼多水在肌膚上嗎?真的能兼顧粧容又具保養功效嗎?食藥署邀請靜宜大學化粧品科學系吳姵萱副教授為民眾加以說明。         吳姵萱副教授表示,爆水粉底之所以能夠在使用時有出水效果,是因為配方中含有約10%的油相成分與80%至90%的水相成分,形成一種油包水型(W/O)的劑型。然而,此劑型的配方具有較低的表面張力,是不穩定狀態的乳化體,塗抹於皮膚上時,容易產生「破乳」現象,使水珠得以釋放。   爆水之前,基礎保養不可少       吳姵萱副教授解釋,「爆水」效果其實只是配方的不穩定導致,產品經接觸後,會發生破乳現象,實際上,只是配方中的水分釋放出來,並沒有「補水」或「滋潤」的功效。因此,爆水粉底與一般油包水粉底並無不同,其上粧程序也相似,在使用前,仍需使用基礎保濕產品來補足皮膚的水分,確保粧容更加服貼和持久,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粧效,避免皮膚因缺水而引起乾燥和脫粧問題。         由於爆水粉底的配方極度不穩定,應將其放置在陰涼乾燥且不常晃動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以延長使用壽命。若產品已經呈現油水分離、變色、有異味等現象,則不建議繼續使用。基本上,爆水粉底等同於一般的油包水粉底,屬於彩粧產品而非保養品,因此使用後的清潔步驟非常重要。建議使用卸粧產品,如卸粧油或卸粧乳,澈底清潔面部,避免殘留彩粧引起皮膚問題。           此外,吳姵萱副教授提醒,在使用爆水粉底時,由於粉撲需要重複回沾,這樣的化粧工具,如海綿或粉撲,容易吸取過多的水分,再加上這些工具在使用過程中會接觸到肌膚和雙手,從而沾上細菌,並孳生細菌,引起皮膚發炎,甚至導致痘痘等皮膚問題。因此,使用爆水粉底,除了注意面部卸粧清潔外,還需定期清洗化粧工具,保持乾燥和衛生,才能有效預防細菌滋生,維護皮膚的健康。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