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糖尿病衛教學堂 > 代謝症候群 > 糖尿病

2015-06-17
糖尿病是甚麼?
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血液運送至胰臟,會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身體各組織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葡萄糖則不能被利用,於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通常血糖濃度超過180mg/dl,即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排出。尿糖的出現會使的尿液滲透壓升高,導致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喪失,而使身體脫水。但也有一些的病人,血糖雖超過180mg/dl,但臨床上卻無任何症狀。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糖尿病。其實血糖超過訂定的標準便算是糖尿病,不一定要有尿糖存在才算糖尿病,由於血糖要高到某程度才會有尿糖出現,所以測定血糖較尿糖準確。況且,有時尿中有糖也不一定是糖尿病,像是腎臟病也有可能造成。另外,像輕度糖尿病 (126mg/dl以上、180mg/dl以下) 也未必會有尿糖情形,所以可統稱為“高血糖症”。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因為臨床上發現血中葡萄糖含量超過正常標準的上限一段時間後,臨床上較易引起血管病變,如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腦血管障礙及冠狀動脈疾病等,因此目前診斷糖尿病以檢測血糖為標準。
 
胰臟與胰島素
胰臟是一個位於胃後下方的橫置扁長型器官,重量不到1/4公斤,較大的一端稱為頭部 (內側),較細長的一端稱為尾部室 (外側)。主要的功能包括外分泌和內分泌兩部分。胰臟外分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將消化酵素分泌到腸道中,協助消化食物。在胰臟的尾部中有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小島,稱為胰島,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賀爾蒙到血液中,屬於內分泌系統。在胰島中有一種細胞叫做貝他細胞 (cell),主要分泌的賀爾蒙為胰島素。它可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變化,並適時適量地分泌出胰島素到血液中,循環全身,協助血糖進入身體各細胞來提供能量,並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在正常範圍之內。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的養分進入身體組織細胞,提供細胞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能量。它的作用就像一把鑰匙,打開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道,讓葡萄糖能夠順利進入細胞。當我們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時 (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 (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除了因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所產生之血糖上升外,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都會發生異常現象。
 
糖尿病診斷標準
目前診斷糖尿病,主要依據血糖值高低來判斷。通用的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和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
1.空腹血糖值Fasting glucose
2.飯後血糖值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健康人體中的理想血糖值應為:空腹70~110mg/dl,飯後2小時80~140mg/dl。
3.糖化血色素程度The level of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
一般認為糖化血色素(HbA1c)的程度代表受試者過去四週到三個月內平均血糖的情況。2010年,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提出HbA1c≥ 6.5%為診斷糖尿病的另一標準。
4.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監測次數普遍不足,而且由傳統的血糖機所獲得的血糖值屬不連續性監測,所以要根據這些數值作適當的治療調整相當不容易。但是,經由連續的血糖監測(CGMS),就可以辨識出血糖值高低峰程度及整個血糖值變化的趨勢,這是個別或分時段性的血糖測量所無法得到的結果。CGMS是西元1999年經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認可通過的監測工具。若空腹血糖值劇於110mg/dl 及126mg/dl,就可診斷為空腹血糖異常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至於一些病人給予口服75公克葡萄糖 (葡萄糖耐量試驗)後,2小時的靜脈血糖介於140至200mg/dl間,就可說是葡萄糖耐受不良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至於婦女在懷孕時第一次發現糖尿病,分娩後又恢復正常耐糖狀態的,稱作妊娠性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近年來,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婦女在懷孕24-28週時,做妊娠性糖尿病篩檢。初步檢查不必空腹,在喝過50公克葡萄糖沖成的糖水後一小時驗血,如果血漿糖質超過140mg/dl,就應該進一步進行100公克葡萄糖耐量試驗。此時,孕婦在空腹及喝糖水後每隔一小時抽血一次,前後共三小時,如果四項血糖值中有二項超過判定標準 (0、1、2及3小時值分別超過95、180、155、140 mg/dl),就可診斷為妊娠性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病人產後六週至三個月內,應該重新驗血 (75公克葡萄糖耐量試驗),以重新定位自己的耐糖狀態分類。
 
糖尿病分類
糖尿病是一種多樣性的症侯群,雖然其基本表現都以高血糖為主,但致病原因各異。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修改並訂定新的糖尿病分類方法。新的分類方法不再以治療方法分為胰島素依賴型及非胰島素依賴型,而依據病因區分為第1型及第2型糖尿病等。以下為詳細分類方法:
1. 第1型糖尿病:貝他細胞破壞,導致胰島素的絕對缺乏,分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及原因不明型 (idiopathic) 二亞型。僅佔糖尿病少部份,約為5%,常發生在年輕人及小孩身上。
2. 第2型糖尿病:包括以胰島素抗性為主並伴有胰島素相對缺乏的病患,到主要以胰島素分泌不足合併胰島素抗性的病患。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皆屬此型,約95%,常發生在45歲以上之患者,且很多是體重過重者。
3. 其他特異型糖尿病:包括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或化學物質、胰島素接受體之抗體、特殊遺傳性疾病症候群伴隨之糖尿病等。
4. 妊娠型糖尿病:婦女在懷孕才第一次發現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症狀
因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影響血糖進入肌肉和脂肪組織,使血糖上升。當血糖高達180 mg/dl時,超過腎臟再吸收糖的極限,糖分便從小便中排出。由於糖本身的滲透壓高,在糖分從小便中排出時,會伴隨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會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但也有些人,可能不覺得有任何不適的症狀。
 
1. 典型症狀:三多一少
          * 多吃: 食慾變大
          * 多喝: 常覺得口渴
          * 多尿: 常跑廁所,且尿量多
          * 體種減輕
2. 其他症狀:
          * 手腳麻、刺痛感
          * 視覺模糊
          * 皮膚傷口不易復癒合
          * 常泌尿道感染
          * 疲勞、虛弱、四肢無力
          * 皮膚或女性外陰部搔癢
 
糖尿病流行病學
1. 台灣地區第1型糖尿病流行病學
依據糖尿病學會年輕糖尿病調查、登錄、教育小組,針對台北市30歲以下居民 (含設籍台北市及發病時居住台北市者),所作的回溯性調查,顯示在1984-1989年間,年輕台北市民,每年第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約為 1.5/100,000。 第1型糖尿病中男女兩性比例接近,發病率以青春期前後最為多見。若依1.5/100,000的發生率推算,在台灣地區1,151餘萬、台北市140萬三十歲以下人口中,每年約可見到173及21位新的第1型糖尿病病例。我國第1型糖尿病之發生率與亞洲各國相當,僅是白種人的1/15-1/30。由於國人第 1型糖尿病較少,因此,臨床上98%以上的糖尿病患都屬於第2型糖尿病。
2. 台灣地區第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於1993至1996年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以美國 1997 年發表之糖尿病診斷標準為準,19歲以上的男性盛行率為3.7%,女性為6.3%,平均約5%;45歲以上男性為7.9%,女性為17.3%;65歲以上為的男性為7.8%,女性19.6%。結果發現:女性不但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較男性高,女性的年齡效應更是顯著。另外,篩檢出來的糖尿病患者中約三至四成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台灣地區雖小,但也有區域性,特別是山地鄉和澎湖的女性有比較高的糖尿病盛行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2001至2002年完成之『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盛行率調查』,顯示15歲以上之高血糖盛行率7.5% (男性8.2%,女性6.8%),空腹血糖偏高的盛行率為3.2%,男女性都在3%左右;而45歲以上的男性高血糖盛行率為15.5%,女性為 14%;65歲以上的男性為18.8%,女性為22.8%,顯示老年女性罹患高血糖的盛行率較男性高。各地區的高血盛行率在6% 至10%間,以南部及東部地區高血糖盛行率較高。篩檢出來的高血糖患者,隨著年齡增加,自知有高血糖問題者也隨年齡增加,但全人口中仍有三至四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問題,所以,真正的糖尿病盛行率應比所顯示的數據來得高。1999至2002年台大醫院莊立民醫師與其團隊,針對國人近三百萬名青少年與兒童做糖尿病篩檢,結果有120人被發現已罹患第2型糖尿病,而137人被新發現罹患第2型糖尿病,估計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12人 (男女分別為9人與15.3人) 。分析結果發現這些青少年與兒童都有血壓偏高 (>85%)、高膽固醇、超重等問題,表示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因素已經入侵青少年的族群,尤其是體重過重與罹患第2型糖尿病有明顯劑量上的相關 (dose-dependent)。因此認為肥胖是導致年輕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
 
糖尿病死亡率
依據衛生署統計,糖尿病死亡率近十年來已由1978年每十萬人口中6.5人,躍昇至1995年的33.97人,呈五倍之增加,而且從1979年以後長據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並於2005年躍升為十大死因第四位,平均每一小時就有1.2人死於糖尿病。若就死亡率增加幅度而言,則為十大之首。特別是65-74歲的老年人口中,若依現有死亡率趨勢推演,當二十一世紀來臨時,糖尿病很有可能成為該年齡群,僅次於各種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事實上,糖尿病與十大死亡原因中之腦血管疾病 (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無不息息相關,其嚴重性不可言喻。